打鼓,舞龍,舞獅頭等活動也有南北獨特的風俗! |
作者:廣東神摯 發(fā)布時間:2022-05-16 17:53:38| 瀏覽次數(shù): |
孝節(jié)是為了紀念漢文帝年間的“平祿”而設(shè)立的。相傳,呂后死后,呂后一家怕倒在大全身邊,謀劃叛亂。族王劉囊與開國元老周伯共同平定了“朱祿之亂”。平息后,大臣們支持劉邦的次子劉衡即位為漢文帝。文帝覺得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于是定正月十五平定“朱祿之亂”,為民樂日。自那時候起, 元宵節(jié)習俗: 當?shù)氐脑曀状蠖喟ǔ栽⒖礋艋\、猜燈謎,還有打鼓、舞龍、舞獅等活動,但也有南北獨特的風俗。 1、吃餃子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重要習俗。湯圓,又名“餃子”、“元宵”。吃餃子的習俗始于宋代。 今北稱元霄,南稱湯園。根據(jù)餡理論,元宵可分為有餡和無餡兩種。加上餡料,元宵可分為咸、甜、肉、素;按制作方法分有手搓、燈籠機制、竹水滾等多種類型;按面粉制有糯米粉、高粱米粉等。 2、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jié)的重要項目。燈謎是源于元宵節(jié)的文字游戲,又稱燈虎。燈籠上貼著謎語,供人們猜測和射擊。謎語的答案大多集中在課文的意思上,謎語有24種。中國最大的燈謎活動是1979年在南京舉辦的“九城燈謎猜謎會”,為期三天的燈謎活動數(shù)以萬計,2萬多人參加。 3、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崇尚佛教,正月十五夜代表佛,即正月十五,貴族和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燈火通宵。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空前的燈市。當時,首都長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擁有百萬人口,社會繁榮。在皇帝的親自倡導(dǎo)下,元宵節(jié)變得越來越奢華。中唐以后,發(fā)展為全國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年2)開元盛世,長安有大型燈市,燈籠五萬盞,燈籠種類繁多?;实勖私ㄔ炀逕魳牵块g多達20間。150尺高,金光閃閃,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節(jié)在規(guī)模和奇幻燈光上都比唐代要好,活動更加民俗化舞獅頭,具有更強的民族特色。在以后的朝代,元宵節(jié)將繼續(xù)發(fā)展,元宵節(jié)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唐代元宵節(jié)是“上元前后一日”。宋代,十六日后加二日。明代從初八延長到十八天。 清朝滿族進入中原時,宮廷不再舉行元宵節(jié),但民間的元宵節(jié)依然盛況空前。日期縮短到五天,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燈籠在臺灣民間有光、叮的意思。點亮燈籠意味著照亮未來,臺灣燈籠與丁諧音,代表男孩的誕生。因此,以往婦女過元宵會特意在燈籠下行走,希望能“鉆燈籠腳”。茄子”(即走燈下生男孩)。 4、高蹺 踩高蹺是一種流行的民間技藝表演。高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在“列子說賦”中就有對于高蹺的介紹,“宋有蘭之人,以其技藝做宋元。宋元召使使,見其技藝。雙枝與身子一樣長,屬于小腿,往往會相互平行,七劍接連跳躍,五劍始終懸在空中,元君大驚失色。黃金和絲綢?!?從文字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500多年,高蹺就已經(jīng)流行起來了。 表演者不僅腳上綁著長木行走,還可以跳劍舞。高蹺分為高蹺、中高蹺和跑高蹺三種,最高者有十余尺。據(jù)古籍記載,古代的高蹺都是用木頭做的,在刨好的木棍中間做一個支撐點放置腳,然后用繩子把腿綁在腿上。 據(jù)說,踩高蹺的形式,最初是古人為了從樹上采集野果為食,將兩根長棍綁在腿上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高蹺技巧。 5、舞獅 舞獅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節(jié)或聚會慶典,人們都會跳舞獅來歡呼。此風俗起源于三國時期,盛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佛教如中國,舞獅、舞獅頭等活動也傳入中國。獅子原為漢朝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初始西域后與孔雀一起帶回的貢品。 但到了唐代,舞獅已經(jīng)成為宮廷、軍民中的流行活動。唐段安杰《樂府雜尋》中說:“劇中有五只獅子,身高十余尺,每只身著五種顏色,每只獅子十二人,頭戴紅涂,衣裳彩衣,手持紅拂。石獅郎,舞太平樂?!?詩人白居易的《西涼記》對此有生動的描述:“西涼記,西涼記,蒙面胡人,假獅。雕木為頭,絲為尾,鍍金,眼銀齒。焚尋的毛衣和耳朵,猶如流沙?!?這首詩描寫了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獅在漫長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 獅子因為外觀,所以古時候的人將他看做勇敢與力量的表現(xiàn),可保人畜安全。所以,古時候的人們逐漸形成了在重大活動中有舞獅祈求生命吉祥、萬事順意的習俗。 |